•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戲劇院團 >> 正文

    國家大劇院:全心全意為人民打造藝術殿堂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24日09: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趙 忱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每一塊土地都埋藏著希望和機會,但北京西長安街2號一直留給國家大劇院,這是政府的英明,人民的福澤。當國家大劇院身為人民大會堂西側著名的“大坑”,當國家大劇院即將成為長安街上著名的“巨蛋”,當國家大劇院如期竣工并開始運營,國家大劇院承載了多少質疑與期待?6年后,當人們再說起國家大劇院,人們發現,國家大劇院不僅是名副其實的人民劇院,更是舉世矚目的藝術殿堂。國家大劇院已憑借卓越的文化自覺、文化擔當、文化作為,深入人心,揚名世界。

      6年了,艱辛的付出歷歷在目;出色的答卷可圈可點。如今,這個不善張揚的藝術機構以優質的文化服務、高雅的文藝演出、獨立的藝術生產,一步一個腳印秀出了一座藝術殿堂的大家風范。

      眼下,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和持續被他所熱愛并鞭策著的大劇院人剛剛忙完“公眾開放日藝術節”,他們幾乎汗流浹背。12月22日,他們于一天之內接待1.5萬觀眾,用19場劇場演出片段、11場藝術演講、50余種公共空間演出、6個展覽,熱情款待了熱愛藝術以及向往藝術的人民。

      人民,是國家大劇院的上帝。這個中國最高藝術殿堂和國際表演藝術中心所有行為的動機都是為了“人民”。自2007年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正式開幕運營以來,“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就是它的宗旨,“人民性”始終位居三性之首;赝^去6年,大劇院人看到了人民的笑臉,同時自己也綻放了笑顏,這條“藝術改變生活”的道路,開滿鮮花,走進這里,走進藝術,就連腳下仿佛都生出光輝,在這條藝術朝圣的道路上,大劇院人和每一位慕名來到這里的人攜手同心,為了祖國和人民,為了藝術和生活,國家大劇院盡力了,成功了。

      從公眾開放日說起——

      你也許在國外的什么地方碰巧趕上過某知名劇院的開放日,但你肯定沒見過國家大劇院這樣的開放日藝術節,在這里你才知什么叫目不暇接。

      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的期待,一直是懸掛在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頭上的警鐘。

      大劇院人懷抱的是這樣的雄心:讓更多的人走進大劇院、了解大劇院、享用大劇院!6年來,國家大劇院堅持人民性,堅持公益性,為了打造令人民滿意的藝術殿堂不遺余力。

      了解大劇院工作強度的人對此都深深地感佩,但他們簡直不知疲倦。曾經在2008北京奧運會組委會供職、后來轉崗到大劇院工作的年輕人感慨地說:在國家大劇院工作,就像天天在準備奧運會開幕式,這里的工作強度比奧運會開幕前還要強。他們就是這樣累并快樂著,因為他們心里裝著觀眾,裝著人民。

      自2008年起,國家大劇院將每年的12月22日定為“公眾開放日”,從2012年起將一般性“公眾開放日”升級為“公眾開放日藝術節”。這一天,國家大劇院盡其所能為入院觀眾準備各色藝術菜肴,豐富多彩的現場演出和靈活多樣的活動,讓觀眾和藝術家面對面,讓人民與劇院心連心,是每年一度的藝術盛會,儼然成為在元旦、春節到來之前北京的城市節日。去年此時,北京電視臺投入百余記者深入大劇院,對公眾開放日藝術節進行了時長8小時的現場直播,電視機前的觀眾因此也仿佛置身藝術的海洋。讓人民徜徉在藝術的海洋里,正是大劇院人的心愿。

      藝術海洋里充滿各種神奇的藝術生物。在宏偉的歌劇院,大劇院歌劇電影一展芳容。6年來,國家大劇院制作劇目35部,為了讓海內外更多觀眾欣賞到“NCPA制作”的魅力,今年國家大劇院嘗試了高清歌劇電影制作,邀請歐洲專業團隊先后對三部自制歌劇《納布科》、《假面舞會》、《圖蘭朵》進行拍攝,制作成歌劇電影,成為國內首度試水將西方經典舞臺版歌劇拍攝成歌劇電影的藝術機構。三部作品中,《納布科》由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主演,《假面舞會》由享譽世界的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和慧主演,主演《圖蘭朵》的則是著名歌唱家戴玉強、孫秀葦。

      開放日當日,大劇院處處是舞臺。在遼闊的一層大廳,集體舞快閃飛旋,觀眾移步換景,仿佛瞧見了白日夢;在精致的音樂廳,北京交響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來5場音樂會;在緊湊的戲劇場,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大展國粹誘惑,大劇院原創話劇《王府井》亦得到片段呈現;在玲瓏的小劇場,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探戈舞王”莫拉·戈多伊、中國歌劇舞劇院先后亮相,風度翩翩;在雅靜的藝術資料中心,老藝術家 “唱”談大劇院;在美麗的花瓣廳,俄羅斯喀秋莎合唱團、小鈴鐺合唱團奉獻民間歌舞;在神奇的劇院各公共空間,“國粹老中青”戲曲展演,歌劇《蝙蝠》集萃演唱,大劇院管弦樂團銅管樂手整點報時,大劇院合唱團團員即興表演,《卡門》、《羅恩格林》等“劇中人”四處巡游;在音樂廳環廊,觀眾一邊零距離欣賞大劇院官網、古典音樂頻道和《國家大劇院》期刊等自媒體,一邊在古典音樂二維碼里“尋寶”;在劇院各展廳,觀眾品鑒著《壺天宣豫——故宮博物院藏清宮戲曲文物特展》、《瓷·戲——人生的禪意》等精品展覽……歌劇、交響樂、民樂、鋼琴、舞蹈、話劇、京劇,填滿整座劇院,令隔墻忙碌著的長安街都很想在這里拐個彎兒。

      世上從沒有這樣的劇院,這樣的日子,以這樣豐盛的藝術佳肴招待賓客——人民!不僅如此,各大媒體對此也是“垂涎欲滴”:北京電視臺新聞頻道、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聯合中國網絡電視臺、新華網、人民網、國際在線、中國廣播網、北京廣播網、千龍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鳳凰網、MSN等12家門戶網站于當日9時至11時半進行2.5小時同步直播,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音樂廣播于10時至12時進行2小時現場直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則全天整點跟蹤報道。如果可以,不妨把12月22日叫做“國家大劇院日”。

      為人民準備不散的宴席——

      從前,為了看好看的芭蕾聽好聽的音樂,人們要在家門口苦苦等待某個節日或者需要漂洋過!,F在,季節性的藝術盛宴在國家大劇院已如家常便飯。

      將一個開放日辦成人民的節日,辦成藝術盛會,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愛心的舉措,是一種帶有強烈親和力的行動。但是,國家大劇院有今天良好的口碑,靠的絕不是一時一念之功,而是日復一日的努力。北京,身為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從前的演出季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國家大劇院自開幕運營以來,在“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辦院宗旨指引下,迅速而準確地明確了其功能定位,找到了先進的運作模式、科學的發展戰略和高效的管理體系,從而創造了文化藝術領域的神話——國家大劇院用6年時間將自己鍛造成全球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藝術生產能力最活躍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成長為北京乃至全國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文化地標。因為有了國家大劇院,北京沒有了藝術淡季。

      必須指出的是,國家大劇院在堅持高品位、高水準高雅藝術的前提下,仍然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這座往常被人們較多關注外觀的建筑,經受住了人民近距離的仔細查看——越是細處越是精彩。走進國家大劇院,像是登上一艘文化航母,可以自由地在大江大海中航行。這個世界表演藝術領域的新生兒,被美國OPUS3藝術經紀公司副總裁厄爾如此贊賞道:到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出已經成為國際藝術領域的一種潮流!是的,國家大劇院已經成為世界表演藝術領域的“中國極”。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12月22日正式運營以來,國家大劇院已經吸引演出觀眾、參觀人員、藝術普及對象超過1000萬人次。

      過去6年間,國家大劇院共進行商業演出5070場,觀演觀眾約561.1萬人次;迎來了中外544家藝術團體、17.7萬人次藝術家。國家大劇院形成了新春、夏季、秋季三大演出季,并打造了“歌劇節”“舞蹈節”“中國交響樂之春”“五月音樂節”“漫步經典音樂會”等多個深受公眾喜愛的演出品牌;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指揮家、藝術家紛至沓來,中國國家級及地方各藝術院團爭先恐后奔赴國家大劇院,無論對世界而言還是對中國而言,國家大劇院都像吸鐵石一樣,釋放著強大的能量。國家大劇院還創造性地主辦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多明戈世界歌劇聲樂大賽”“高級舞臺技術與管理培訓班”“青年作曲家計劃”“樂詠中國——世界作曲家譜寫中國”和歌劇角色試唱等活動,如此種種,國家大劇院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之前對她的期待。世界也和中國一樣,常常睜大雙眼觀望、凝望、眺望這座殿堂:它了不起的不只是體量,重要的是大體量下的藝術含金量。

      國家大劇院以驚人的速度進行了茂密的藝術創作與生產,制作、出品了包括歌劇、話劇、京劇、舞劇等表演形式劇目35部,演出共計585場。從歌劇《圖蘭朵》起步,為普契尼續寫了18分鐘詠嘆調,接下來,歌劇《西施》、《趙氏孤兒》、《山村女教師》、京劇《赤壁》、話劇《簡·愛》、《王府井》等,都是多輪上演仍深受追捧。今年,國家大劇院又推出了歌劇《霍夫曼的故事》、《奧賽羅》、《納布科》、《費加羅的婚禮》、《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以及話劇《推拿》、京劇《天下歸心》7部新作,制作體系愈發成熟。

      國家大劇院制作在自身火熱火爆的前提下,解除了困擾中國藝術生產領域多年的若干問題:我們究竟為什么要發展舞臺藝術,是為人民還是為了獲獎,抑或是為了政績?我們的藝術作品究竟能不能既叫好又叫座?國家大劇院以不爭的事實有力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是國家大劇院的唯一目標。難能可貴的是,國家大劇院從不一味迎合低級的趣味,即使迎合能夠帶來暴利。國家大劇院一直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做不懈的藝術努力;與此同時,也以執著的追求,培養著能夠助國家民族圓夢的有素質的人民。

      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是藍領還是白領,無論你是頭兒還是百姓,每當你要來國家大劇院,你就會自覺地講究穿著,注意身姿、腳步,盡可能不大聲喧嘩,盡可能不在劇場肆意咳嗽。國家大劇院,是一個可以提升國民素質的精神領地。誠如指揮大師阿巴多所說:“中國聽眾很專業,更讓我開心的是聽眾里有很多年輕面孔。”著名歌唱家多明戈曾欣慰地說:“我感受到了觀眾最大的熱情,希望每年都來國家大劇院演出!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四季如春的國家大劇院被不間斷的美好藝術熏陶、沐浴,中國人民的確會離夢想越來越近。

      高門檻低票價處處為民——

      在每一個比較有名的劇院周邊,都會潛伏著“黃!,他們以倒票為生。國家大劇院周邊也有,但他們會知趣地努力地把自己打扮成“觀眾”。但是,幾乎沒有真的觀眾買他們的賬。有經驗的觀眾知道,國家大劇院演出門檻高,票價相對低,這是他們幾乎只來這里看戲聽樂的原因。

      時至今日,人們無法想象,假如北京沒有這座劇院,將會怎樣?人們也無從想象,始終堅持大體量、高品位、高水準高雅藝術路線的大劇院人6年來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但大劇院人不言艱辛,作為大劇院人,他們驕傲,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在這座藝術殿堂的所有付出最終都會令他們的同胞受惠。

      過去十幾年間,中國的文化市場是很有些亂象的,國家大劇院開業6年的種種堅守因此顯得格外令人欣喜,這堅守嚴把了藝術殿堂的門檻,堵住了媚俗的洪水猛獸,一方面加重了大劇院人肩上的擔子,一方面成就了大劇院人為人民打造藝術殿堂的宏愿。

      但是,國家大劇院從未以“高雅”之名拒人民于殿堂之外,相反,為了請人民走進劇院,大劇院人竭盡所能。

      首先是堅持低票價。6年來,國家大劇院堅持原則上不贈票,不給票價注入水分,并通過控制運營成本,合理降低演出票價,把實惠讓給觀眾。大劇院票務營銷體系按照“保本微利、確保公益”原則設計票價,堅持“相對低、可承受、可選擇”,在保證收回成本的前提下做到相對低,在票熱賣的情況下做到可承受,在票價體系上達到多樣性做到可選擇。2013年平均票價約316元,演出票價從數十元到數百元有多種選擇,票價在500元以下的占全年可售票張數的79%,票價在300元以下的占全年可售票張數的53%。此外,還推出學生票、會員票,以及“歌劇暢音卡”觀眾最低100元就可以看歌劇,2013年又推出“青少年樂迷培養計劃”,24歲以下觀眾購買指定場次音樂會可以享受6折優惠,如此等等,用心良苦。

      為什么?早在國家大劇院開幕之際,院長陳平就算過這樣一筆賬:表面看起來1000元的票價賣出400張票和400元的票價賣出1000張票,票房收入是一樣的,但上座率是有區別的,接受藝術熏陶的觀眾人數是不一樣的。由此可見,國家大劇院看重的不是劇院利益的最大化,也不是劇院眼前的利益。它在乎的是能不能讓人民盡可能多地走進劇院,讓大劇院的藝術主張和藝術氛圍給人民帶來健康的、美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藝術改變生活”。當然,不是讓生活變得富裕,而是讓精神變得富有。人一旦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就會淡看彼此間物質的差距,就會拿心靈的愉悅當做最大的富足,就會心平氣和地做日常工作過平常日子,就會為和諧中國盡一己之力。

      事實越來越證明國家大劇院的做法不僅符合民意,而且符合“頂層設計”。2013年中央“限奢令”一出,擠出了演出市場的水分,眾多不規范的演出行當都受到沖擊,但國家大劇院全年演出收入只下跌了4%,各類演出票房銷售仍然堅挺,今年上演的話劇《王府井》銷售率達94%,話劇《簡·愛》99%,歌劇《奧賽羅》達到93%,歌劇《卡門》94%,歌劇《費加羅的婚禮》99%,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會93%,馬澤爾與慕尼黑愛樂音樂會97%,美國芭蕾舞劇院和蒙特卡洛芭蕾舞團的演出售票率都達到97%,這現實多么叫人欣慰!

      6年來,國家大劇院持續以滿腔的熱忱、豐富的創意,設計參觀、展覽、主題藝術節、公眾開放日藝術節等多類服務項目,為的就是讓大劇院真正成為人民群眾進得來、消費得起、享受得了的藝術殿堂。國家大劇院當然也不會完全沒有“私心”,院長陳平明確指出:觀眾跟劇院的關系是魚水關系,觀眾是水,劇院和藝術家是魚;是土壤和樹木的關系,荒漠之上是生長不出藝術之樹的。在藝術發展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對觀眾的培養,藝術的發展一定會受到制約,必須雙軌并行。

      其次是熱情周到服務。國家大劇院總建筑面積達21.75萬平方米,包含4個劇場、5850個觀眾席、5個排練廳、90間化裝間、90部電梯、3631個門、196個衛生間,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藝術中心有這樣大的規模。偌大的一個劇院,任何時間都保持窗明幾凈,而且無論冬夏,溫度恒定在23.5度。這是多么大的難題!

      藝術殿堂應該具備五星級管理及服務標準,這是大劇院人的志向。志向須從細節著手。在大劇院北門安檢處,預備著專門為觀眾突遇雨天所需的各種物品。某個下雨天,一個觀眾離家時心急,穿著拖鞋就出了門,到了劇院衣服也淋濕了,又怕這副樣子聽音樂會對藝術家不禮貌,急得要哭,服務人員立即把準備好的布鞋、T恤免費借給了他;場務部除了免費發放環保節目單頁,還為觀眾準備了便民服務箱,里面還有為小觀眾準備的兒童讀物;保潔員們總是行走在路上,生怕哪里灑了水害人摔倒,或是衛生間的洗手液、紙巾又不夠了。北門安檢處不讓觀眾帶相機進劇院,總是有人不解,甚至吵鬧。等觀眾進了劇院,發現演出進行中總是有人用各種先進手機照相時才明白工作人員的用意。場務部的服務人員總是要小心翼翼地把禁止拍照的光束準確地指向那些不懂規矩或知錯故犯的觀眾。6年下來,國家大劇院的觀眾被公認是素質最高的觀眾。

      國家大劇院的歌劇推廣人、著名編劇鄒靜之是大劇院的?停嘘囎硬坏酱髣≡簛,心里會癢癢;來了,不僅能看特別熱愛的歌劇、話劇,還能看見光滑如鏡面的大理石地面。

      國家大劇院作為中國的一個窗口,實在是為國爭光的妙處。

      滴灌工程滴水穿石——

      如果你曾經在某個周末到國家大劇院去過,你應該會被無處不在的藝術普及活動感染,小樂隊、公開課、音樂會,真正古典、高雅、惠民,白發的老人以及玩笑著的孩子,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靜靜地聽。一切都是公益的,音樂會也不過10塊錢。這樣一種清凈而美好的存在,有時會叫人因歡喜而落淚。人在做,天在看,藝術殿堂果真名副其實呀。

      “在21世紀的今天,假如一個孩子、一個中學生、一個大學生,沒有進過一次劇院,沒有聽過一場歌劇或者交響樂音樂會,我認為,他的人生是有遺憾的。” 院長陳平堅持認為,高雅藝術需要爭取和培養觀眾,需要有一個年輕的、有活力、有朝氣的觀眾群體推動它不斷向前。

      6年來,國家大劇院奉行“滴灌工程”,誓做藝術星空的守望者。他們每年從票房收益中拿出6000萬元“反哺”藝術普及教育和藝術傳播,想方設法培養觀眾,希望能以點滴之力滲透大土壤、滋潤大環境,是所謂“滴灌工程”。它不是即興的、短暫的、小范圍的,而是長期的、大面積的,“要一棵苗一棵苗、一個人一個人地培養”。為此,大劇院專門成立了藝術普及教育部、藝術資料中心、品牌推廣中心等專業部門,具體負責藝術普及教育活動、藝術傳播的策劃和實施,國家大劇院由此成為國內首家將公益性藝術普及教育提升到如此高度的劇院,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設有專門品牌推廣機構的劇院。

      6年來,國家大劇院打造了以“周末音樂會”“經典藝術講堂”“走進唱片里的世界”“青少年藝術周”“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藝術普及教育活動品牌。這些普及活動水平高、體量大、常態化,基本票價40元,最便宜的只需10元甚至免費。這些普及與教育相結合的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不間斷地向普通大眾傳授了欣賞和感知藝術的常識,其中青少年藝術周、春華秋實展演周成為全國廣大青少年展示藝術才華的最佳平臺。

      6年來,大劇院還不斷將講座、活動帶出劇院,送到基層,力求讓高雅藝術覆蓋城市每個角落。2013年5月10日,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樓一層大廳內,來自奧地利的兩名藝術家攜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為醫患人員帶去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一位大夫說:“在這樣的氛圍中,不管是我們醫生還是患者,大家都獲得了身心愉悅,減輕了工作壓力和疾病帶來的困擾。”這只是國家大劇院送藝術到人民群眾身邊的一個剪影。2012年、2013年五月音樂節、舞蹈節、費城音樂周期間組織公益演出,邀請國內外古典樂界的藝術家,走進打工子弟學校、居民社區、博物館、大中院校、福利院、醫院、工程院等各個場所。2011年起,在全市建立“歌劇興趣培養基地”,如今基地校由最初的3個區縣十幾所中小學拓展至目前5個區共150余所學校,共計8.5萬人次走進大劇院。

      2011年與首都文明辦合作推出的“市民高雅藝術殿堂文明行”,2012年與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等,使更多公眾接受了藝術熏陶。為了培養鐵桿院迷,國家大劇院還建立了完善的會員體系,擁有各類會員近25萬人。

      國家大劇院的藝術普及事業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眾多國內外知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專家、學者及一流院團、專業藝術院校都積極參與到這樣偉大的活動中,“講演結合、賞析并重”成為藝術普及教育事業的固定環節。陳丹青、白巖松、濮存昕、于丹、朱軍等300余位知名藝術家及文化人士,成為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的志愿者,只要是大劇院召集的面向大眾的藝術普及活動,他們都有求必應。鋼琴家郎朗也已在大劇院舉辦好幾次大師課,他與盲童來家俊的四手聯彈已傳為佳話;指揮胡詠言是參加“周末音樂會”最多的指揮之一,他還曾邀請自己多位藝術圈好友義務參加演出;作曲家郝維亞是參加大劇院歌劇講座最多的人,每一次都帶領一批對歌劇一無所知的人走進歌劇“大門”。

      白巖松在第一年參與大劇院普及工作時就說:“做藝術普及教育推廣工作,就像一個苦行僧,你在做,但不能去求收獲,可收獲一定在。”如今,6年過去了,國家大劇院所堅持的“滴灌工程”已經潤物有聲,開花結果。有心人發現,在國外聽古典音樂看歌劇的,80%至90%都是白發人,而在中國95%的觀眾都是黑發人,大劇院人很是自豪。海丁克、馬澤爾、艾森巴赫、捷杰耶夫、卡拉雷斯、里奧·努奇等數不清的大師,也在國家大劇院被年輕的中國觀眾感動,并許下要每年都來的諾言。

      6年如白駒過隙,大劇院人堅定不移,但距離“百年老店”還遠得很。陳平院長對大劇院人說:“我們將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讓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明年起,大劇院每年將制作三部民族歌劇,這將又是人民的福音。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國家大劇院對此滿懷信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