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張協狀元”的悲劇(喬宗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12日10:44 來源:北京日報 喬宗玉

      冬夜,難得一見的浙江永嘉昆劇團在梅蘭芳大劇院演出昆劇《張協狀元》。永嘉昆劇,是明朝萬歷年間昆曲傳至溫州后,和當地聲腔結合,形成的富有溫州特點的昆曲。《張協狀元》更是不得了的一部戲曲作品,堪稱“南戲活化石”,其價值在于它是一個完整的南戲劇本,不論是曲牌上,還是表演形式上,都留下了南宋人的生活印跡和價值觀念。它的作者署名是“溫州九山書會才人”,雖然沒有具體的名字,但可以說明,這個戲是地地道道溫州人自己創作、自己編演的原創劇目。

      此次永嘉昆劇團演出的《張協狀元》確切地說,是經過當代人整理、改編的劇目。該劇編劇張烈、導演謝平安、張銘榮,都乃當今戲曲界卓有成就的人物。劇本基本遵循了原作的劇情,進行了相應的情節簡化和念白通俗化,同時對“張協狀元”有了新的“注解”。原作中,張協的形象無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蛋,自私自利到極點,惡毒指數媲美“陳世美”——為前程不惜“殺發妻”。今天的新版《張協狀元》,竟然讓我對這么一個“小人”產生悲憫之心。

      新版《張協狀元》的故事仍是圍繞張協的婚姻展開。書生張協趕考途中落難,他最初聽到李大公讓他娶剛認識的貧女也是錯愕的:“婚姻大事豈可倉促?”說明他不是一個把婚姻當“兒戲”的人;當面臨李大公之子“斷糧”、“扒衣”威脅,自己會凍死、餓死的情況下,張協妥協了,“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張協的選擇,不能用過度的道德制高點來要求,他本身是一個人,活下去,是人的本能。

      張協考上狀元,被太尉王德用的女兒勝花看上,絲絳招贅。張協幾度動搖,但想起家中貧女妻子,仍是拒婚,導致勝花病逝、得罪王德用。從這一點看,張協不是完全沒有“法制”概念,亦不懼王德用威逼利誘,這比《琵琶記》里遭牛丞相“恐嚇”、停妻再娶的蔡伯喈強多了。

      貧女一身襤褸上京尋夫,門內門外,張協也有過動搖,但他不能突破世俗的眼光,依舊“棄妻”。外放途中,路過古廟,張協指責貧女衣裳破爛在自己府外叫門、又一路唱“諸宮調”罵自己“負心”,導致自己顏面喪盡,仕途受挫。張協的指責,分明是虛榮心作怪,但未必完全沒有道理。他和貧女的結合,并非感情因素,有“被迫”的成分。他們兩人確實有許多不合適的地方,如文化差異。除非張協具有極高的胸懷,才能夠接納出身低微、大字不識、又不懂上層社會禮節的貧女。

      張協提劍殺妻,而妻子又恰巧被王德用所救。因為貧女和勝花很像,被王德用收為義女。在府衙,張協受盡王德用刁難,面對王的再度提親,未知真相的張協感恩戴德。張協此時已經喪失了文人的一切傲骨,只求依附權貴,飛黃騰達。當發現新娘是“貧女”,張協心生愧疚,欲自盡謝罪,最后得到貧女諒解,兩人重歸于好。張協的第二次婚姻,屬于“政治婚姻”,和第一次的屬性一樣——沒有感情基礎,純粹是為了活著結婚。

      張協的婚姻,總的來說,是一個“悲劇”。兩次婚姻,都有被“逼迫”成分,中國知識分子固有的軟弱性、妥協性以及自身的貪婪心,使他墮入沒有愛情的婚姻——“無間地獄”。這樣的人生、這樣的人格,不是很可悲么?新版《張協狀元》如此解讀了宋元老戲,亦為當代人接受,可以說是成功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