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黃克武:最切近的歷史,恰恰最難重新省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28日14:02 來源:新京報 鄧玲玲
    《一個被放棄的選擇》  黃克武  新星出版社  2006年5月 《一個被放棄的選擇》 黃克武 新星出版社 2006年5月
    《惟適之安》  黃克武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年5月 《惟適之安》 黃克武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年5月

      ■ 人物簡介

      黃克武 1957年生。牛津大學東方系碩士,斯坦福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為臺灣中生代中國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

      【黃克武作品錄】

      近年來,兩岸史學界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重要圖書相繼引進大陸。2012年,近史所的口述歷史系列出版,黃克武、張玉法等臺灣中生代史學家的著作也相繼出版。而近史所目前正在研究整理的蔣介石、蔣經國日記,也頗受兩岸學界的關注。

      8月底的一天,在騰訊文化組織的臺灣文化考察行中,記者一行來到了雨中的“中研院”,如約拜訪了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暢談近史所的研究狀況和相關的思想文化話題。

      身為近史所“掌門”的黃克武很繁忙,結束一個會議后,匆匆來到會客廳,為他的“遲到”連聲道歉。與大多數臺灣學者一樣,黃克武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溫婉謙和,始終面帶笑容,彬彬有禮。對于我們海闊天空的問題,他的回答直率坦蕩,切中肯綮。

      近史所另外一個重要的項目,是推行了近30年的蔣介石研究計劃。對于兩岸學界關注的“蔣介石日記”的出版,黃克武稱目前還在整理。巧的是,談話途中他接了一個電話,正是蔣家后人打來商量此事的。黃克武還透露,目前兩岸最優秀的近代史學者,正在合寫晚清到民國的新版中國近代史,這將是學術界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

      【關于近代史研究】

      兩岸合寫中國近代史新編

      新京報:你說到過在臺灣近代史學已經越來越沒落了,你怎么看待在這個時間點上民國史在大陸的重新興起?

      黃克武:的確我們可以看到大陸近年來民國史非常熱,也有民國范兒的說法,我覺得多半還是一般民間而不是學術界對這個事情的看法,主要還是民間這些對于民國那些事感興趣的人的想法。這些人的想法我自己感覺到有一點借他人的酒杯澆心中塊壘那種感覺,其實是借著民國時代去抒發一些對當前的不滿。

      如果說愿意再去談民國,表示民國跟現在,一方面是有連續,一方面是有斷裂,透過這個連續跟斷裂,反省一些現象其實是好事。但是,我覺得基礎還是要放在比較扎實的學術研究。這方面,大陸同行開始做的民國史研究做了很多事情。兩個禮拜以前我才到北京,跟社科院近史所合作,我們正在做一個兩岸合寫的中國近代史新編的一個工作。這個工作是把海峽兩岸目前比較重要的學術集合在一起,總共有60人寫中國近代史新編,從晚清到民國這個部分。

      新京報:你說《蔣介石日記》出版后對兩岸的學者都會有很大的沖擊,對臺灣的沖擊是什么?

      黃克武:因為《蔣介石日記》是他寫了55年的日記,每天都會寫一兩千字的日記,在比較重要的年份,1945年,1949年,分量都很大的,里面當然有一些他非常個人主觀性的意見,但是他到底是位置不一樣了,他所看到的這些東西,對人物的品評這些,我覺得是提供了相當多重要的線索。

      我們馬上要出一本《蔣介石與近代中國》,三大本,也是集結了海峽兩岸最好的學者,一線的學者,大概是蔣介石研究最高水平的了,今年9月份就出。我覺得《蔣介石日記》里面提供了相當多的高層的重要訊息,這些訊息當然需要解讀了,包括我們最近重新看到對于雷震的《自由中國》事件的處理,日記一排比,過程跟以前不一樣了。因為1960年9月份抓的人,基本上他從1960年初就醞釀這件事情,到1960年的5月20號,他當上了第三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時候,他就決定要動手了。當初不知道最高層怎么做這個決定的,現在這些關鍵的事情,透過《蔣介石日記》里面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關于口述史】

      讓被壓抑的聲音能夠說出來

      新京報:近史所有一個做口述史的傳統,您用很大精力在做口述史。

      黃克武:對,我們最近在做蔣經國先生的侍從人員,也馬上要出來了。大陸對蔣經國先生非常感興趣,前一陣子搜狐來做蔣經國,做了五集的東西。

      新京報:您也提到過做這一塊,因為歷史還很近,當時還在那一塊口述史的時候會受到現實因素的干擾。

      黃克武:我覺得在臺灣還好,因為在臺灣政黨輪替已經形成了。這種政治性的主導還在,哪一黨當政的時候就推行哪一黨的政策,但是基本上在臺灣學術研究上還是自由的。

      新京報:現實因素也包括受訪者本人從個人的一些角度?

      黃克武:對,這個是所有口述歷史都面對的,我們做三冊白色恐怖歷史里面,我們訪問了這么多人,三冊里面大概訪問了近百個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只有一個半人承認當時加入過中國共產黨。半個人是怎么回事呢,當時他是承認的,后來臺灣有一個白色恐怖賠償基金會辦法公布之后,他要求我們把他刪掉,因為參加了就不賠償了。

      新京報:你主持的口述史,臺灣民間對此是什么反應?比如說“二·二八”跟“白色恐怖”。

      黃克武:因為這些本來都是所謂的歷史禁忌,本來在所有的統治時期都希望把它壓下去,希望不要講的,我覺得這也是我們透過口述史來實現社會正義的一種方式,讓這些被壓抑的聲音能夠說出來,能夠對過去所發生的比較悲劇性的事件有一些平復的作用。當然他們也是有主觀的,可是過去是完全不讓他們說。我覺得,透過口述可以讓他們說說看到的歷史是什么,所以臺灣社會多半都是非常肯定這樣的做法,這也是跟臺灣民主轉型搭配在一起的,也只有民主轉型的過程里面才會出現這種對于過去政治案件的重新反省。

      【關于傳統文化】

      傳統的張力中有現代化之道

      新京報:我們看到臺灣現在是一個特別多元的社會,比如說大眾傳媒這一塊,娛樂產業就過度發達了,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瓶頸。一般民眾對這些比較偏歷史的東西還會有相應的精力來關注嗎?

      黃克武:這個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因為在大陸可能有類似的狀況。當真正去談一些比較嚴肅性的歷史文化議題的時候,多半人是不感興趣的,尤其是年輕的一輩離得越來越遙遠。不過這就是我們新聞界和文化界需要努力的地方。

      新京報:韓寒寫他在臺灣的見聞,引起了大家對臺灣保留傳統文化的討論,比如說新儒家的影響。

      黃克武:這個其實也是從兩蔣開始的,在國民教育里面讀儒家傳統的東西,一直到現在,馬英九其實也在提,今年不讀明年后悔。我們為什么要讀這個傳統?因為這些東西還有一定文化的涵養。我接觸這么多的大陸朋友,我會覺得這個部分的根基的確比大陸強,大陸的基本教育里面傳統的部分還是不如臺灣。

      新京報:袁偉時認為尊孔復古、讀經運動這些東西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但是放在臺灣這個情況好像呈現的是另外一個樣子。

      黃克武:蔣介石下面有兩股力量,一個是胡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袁偉時是這條路子,另外一個就是錢穆新儒家那個路子。這兩派其實影響都很大,而且我覺得這兩派形成一個張力。那個張力就是說,一方面臺灣有繼承陳獨秀、胡適、魯迅那樣,基本上我們要反省中國文化傳統中有問題的部分,那個是五四傳統,從北大到臺大都是這個傳統,從胡適到李敖都是這樣的路線。但是,這個路線在臺灣有一個拉力,那個拉力是肯定傳統文化的部分,這個部分其實大陸近幾年慢慢起來了。可是臺灣這兩個拉力的存在,我覺得是臺灣文化非常重要的特點。這個拉力的存在,會讓袁偉時這樣單純的一個聲音不會太過于強烈,一方面有批判傳統,一方面有肯定傳統。而臺灣就在一個批判傳統和肯定傳統的文化張力里面,走出來一條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