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見到徐俊時,他一臉疲憊。原來,為點校本《史記》修訂版的定稿,他忙得昏天黑地。身為總經理,擔著中華書局這副不輕的擔子,而且上任盈年,要做的事很多,但《史記》定稿這事,他絕不袖手。“精審細校”,中華書局的百年傳統,在他這兒淋漓展現,守正沒得一點兒含糊。
30年前,徐俊從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中華書局,起初在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辦公室工作,組長是大名鼎鼎的老革命家、學者李一氓,古籍辦就設在中華書局。古籍小組當時著力推動古籍規劃的實施,聯系非常廣。向國內數十位小組成員包括在香港的饒宗頤、牟潤孫定期寄書、寄送簡報,徐俊一手雋秀的毛筆字,讓前輩們知道了這個新來的年輕人。一年后,徐俊成了中華書局文學編輯室的編輯,一干十幾年。1991年以后,開始主持文學編輯室工作。
讀著周振甫《詩詞例話》跨進古典詩詞之門的徐俊,竟然有機會與周先生成為同事。“在知道分配到中華的時候,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象中華的工作場景和那些令人敬重的編輯形象,周先生是與我所想象的老編輯形象最為貼近的人,樸素、親和,透著一股文雅之氣。”
“周先生為《管錐編》留下了數萬字的審稿記錄。我第一次看到這份書稿檔案,就為之動容,由此體會到為人作嫁的深意。”徐俊說,“說起周先生,有一個鏡頭始終不能忘記,周先生作為‘東方之子’,回答央視主持人的提問,主持人問:‘因為工作的原因,您最終沒有成為一個職業的學者,您覺得遺憾嗎?’周先生用濃重的鄉音,淡淡地回答:‘中華書局給我編審一職,就可以了。’對這個回答,人們會以為答非所問,但當我們了解周先生的編輯人生,再看他編輯的著作,看他留下來的一份份審讀記錄,就不難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和分量了。”
前輩們的言傳身教,是一種內在的職業品格的傳遞,這種職業品格對中華書局這樣的百年文化企業來說,無論她走多遠,都是不可或缺的。前輩的榜樣,同事的砥礪,如昨日往事,已融入徐俊的生命。“現在回想起來,身處其中的壓力和動力,仍宛然在身。”說此話時,中華書局的擔子已在徐俊身上。
2000年,徐俊出版了自己的心血之作《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差不多十年的全部業余時間,徐俊深潛在敦煌寫卷中,青燈黃卷。徐俊說:“為自己扎扎實實補上了文獻整理的課,后來工作中主持有關大型古籍項目出版,得益于此多多。”
中華書局是徐俊心靈的歸屬地。即便是曾經離開的三年,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中華書局。十年前,徐俊從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回到中華,擔任副總編輯、總編輯,親歷了中華再次騰飛的艱難歷程。
“中華的品牌來自于哪里?中華的核心品牌是什么?”擔子壓在肩上,徐俊無數次思考這個問題。
“中華目前的出版格局和品牌影響,來自于她的‘專業化’程度,來自重點項目帶動,得益于‘基本書’的理念。”支持這一清晰結論的,是百年中華歷史上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這類有著長遠影響力的品牌圖書,以及“十三經清人注疏”、“新編諸子集成”、“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佛教典籍選刊”、“道教典籍選刊”等大量基礎史料。這些圖書系列,涉及經史子集和傳統人文各學科的基本書,為學科建設和學科體系完善提供了沃土,催生著學術繁榮之花。它們有如顆顆鉆石,鑲嵌在中華品牌的王冠上。
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版,從調研、啟動到現在,八年多時間,徐俊一直親自主持,直到今天《史記》修訂本付梓,他才欣慰地告訴大家:“修訂版在版本選擇、校勘、標點等方面,都有大的提升,肯定超越前人,會成為新的通行本。”
“基本書”的理念,是中華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近年,中華將這一概念,推延到傳統文化經典普及讀物的開發上,以專業的水準,為不同層次的讀者提供有關古代傳統文化的最基本書,陸續推出了“中華國學文庫”、“中華經典藏書”等成系統、有規模,內在質量和外在形態都超出一般市場已有品種的系列產品,成為出版領域耀眼的明星。
“守正出新”,以出版延續中華文明薪火,為實現這個目標,中華近年對自己的出版宗旨做了修正,“弘揚傳統,服務學術,傳承文明,創新生活”成為新追求,讓更多的人分享傳統文化成為新方向。中華圖書在原先古籍整理學術著作板塊之外,大眾圖書和基礎圖書出版迅速發展。支柱性產品線、特色性產品線、突破性產品線全面升級,數字化出版蓄勢待發。今日的中華書局,在傳統學術出版與大眾圖書出版雙軌并行中,核心產品群蓬勃生長。
起步于中華,成長成熟于中華的徐俊,此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出版社的品牌,是靠標志性出版物締造的,是靠讀者的認同傳遞的,出版社的歷史,是靠好書傳承的。出版人必須回到本義的堅守與創新中,融入時代,融入當下,做文化的引領者,從社會的文化需求中獲取出版動力,將讀者需求內化為出版實踐中的具體目標。
繼往開來,中華百年偉業此刻就在徐俊這輩人的手中。他堅信:“我們是百年中華傳統的一部分,我們不但接續、延伸了這個優秀、悠久的傳統,還要為這個傳統不斷添加新的元素、新的色彩,積蓄新的力量,讓中華呈現新的氣象。”
百年中華再出發,新掌門徐俊也在這時,走進考場,迎接挑戰。
編 后
我們相信,無論時代怎樣變化,書永遠是我們這個國家與民族最莊重的表達,是最具有穿透力和影響力的文化類型。書帶來的是思想觀念深處的進步,是對社會風氣潛移默化的推動,這種影響既是潛在不易察覺的,也是長久不可磨滅的。因此,我們把目光投向活躍在圖書出版第一線的出版家,希望通過他們,捕捉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與路向。
到本期為止,“中國出版掌門人”系列第一輯完滿畫上了句號。在這一輯里,我們向讀者介紹了于殿利、陳昕、黃書元、林鵬、管士光、樊希安、謝壽光、徐步、龔莉、李學謙、徐俊共11位出版社掌門人。這些人的經歷、性格雖各有不同,但是,他們都有文化理想、有出版信念、有性情有抱負,期冀有所作為,而且也正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他們領軍的出版社是中國出版產業的旗幟,作為掌門人的他們更是業界的翹楚。從這11位掌門人的心聲和作為中,我們不難看到我國文化建設波瀾壯闊的美麗圖景。
我們衷心希望,在推動文化不斷走向繁榮的歷史進程中,會涌現更多有理想、有抱負、有所作為的建設者,把我們的文化建設不斷推向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