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新華網北京8月8日電(記者閔捷)近日,加拿大華裔女作家李彥創作的長篇小說《海底》在北京舉行發布儀式,多位文學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以及加拿大駐華使館文化參贊參加了新聞發布會。一頭利落的短發,一襲草綠色的套裙,上世紀50年代中期出生在北京的李彥,雖旅居海外已26年,卻依然保持著字正腔圓的北京味兒。而她炯炯的目光中,則多了幾許曾經滄海的大氣與犀利。
李彥于1987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后赴加拿大留學,1996年出版了她用英文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浮萍》,該書當年就獲得了加拿大全國小說新書提名獎,次年李彥又獲得了加拿大滑鐵盧地區“文學藝術杰出女性獎”。作為作家的李彥,一舉成名。之后她又用英文創作了長篇小說《雪百合》,此次這部剛出版的《海底》,就是根據英文版《雪百合》重新譯寫完成的。這一脈相承的兩個長篇,雖然各自獨立,但“實際上是上下篇的延伸關系”。李彥說。
《紅浮萍》——既見證歷史,又見證人性
“我原來沒想過要當作家,是有太多的東西不吐不快。”李彥依然保持著北京人快人快語、開朗爽快的性格。“我在加拿大讀的是歷史系,時常有老師和同學問起我關于‘文革’那些事,我就給他們講一些我的故事。有一次我的導師忽然問我:為什么不把這些寫成小說?我一愣。”而真正讓李彥她下決心寫小說的,是她特殊的身世以及因此在“文革”中坎坷的經歷,雖然那時她只是個小女孩。
在畢業后打工謀生的6年里,她白天工作,晚上寫作,30萬字的英文小說,靠著她超強的毅力和勤奮,飽蘸激情,一氣呵成。
《紅浮萍》是一部情感厚重的家族小說,該書透過女兒的視角,敘述母親和祖母及大家庭的歷史。三代女性在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的背景下,經歷家族紛爭、社會動蕩、政治迫害、婚姻變故、情感糾葛、物質匱乏、信仰危機等等。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觸,緊貼中國現實,描繪出一個小家庭在風云變幻的大時代下的風雨飄搖。那些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的苦樂年華,在女作家細致入微的體察之下得以原汁原味地樸實呈現。
因為這本書,1997年李彥被滑鐵盧大學聘為教授,主講中國歷史、文學和文化,后又擔任該校孔子學院院長。她個人的生命軌跡也從此改變。
《海底》——“移民潮”下的人生百態
如果說,《紅浮萍》透過一個女子的視角從一個家族的滄桑寫出了一個大時代,那么《海底》則是透過這個走出國門、漂在海外的女主人公的視角,洞悉那些沉浮在“海底”世界里的眾生相。
《海底》以女主人公江鷗在加拿大的奮斗故事為主線,描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尤其是華裔移民在新環境下尋找心靈歸宿的經歷。小說主要描寫了多種文化碰撞中的底層移民生活,故事人物膚色不同、種族不同,但都得面臨生活的挑戰。有趣的是,小說中人物的名字幾乎全部是海洋生物,如江鷗、珊瑚、紅藻、銀嫚、藍鯨、老蟹等,形形色色,具有鮮明的隱喻色彩,表現了“海底世界”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凸顯出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海底’這個名字是相對于‘海歸’和‘海待’而言的,有些人歸來,有些人還在停留等待,而我想說的是那些沉默在海底的人。”李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他們不是那些已經浮出水面的成功人士,他們依然沉在底層,為生存、為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倔強地掙扎”,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說,《海底》記錄了這一代移民海外的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留學熱乃至后來的移民潮,30多年間從移民到海外的人數達到千萬量級,如今僑居海外的華人總量達到近5000萬之眾。“他們在西方文化中怎么尋找到兩種文化相溝通的東西,這是李彥很重要的思想線索。”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賀紹俊說。
由于直接用英文寫作并兩次獲獎,李彥的作品在加拿大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加拿大文學教授和評論家Judith Miller評論說:“李彥小說中的人物刻畫極為傳神。她筆下的愛情,時而錯綜復雜,時而和諧美妙,時而令人難以解脫。她富于觀察力,冷靜地審視著三教九流,蕓蕓眾生,將傲慢、虛偽、爾虞我詐盡收眼底。”
《海底》的結尾,女主人公江鷗創作的小說幾經周折,終于被出版社接受了,她欣喜若狂。這不正是現實中《紅浮萍》的創作經歷嗎?李彥把她的故事又圓了回來。生活中某些意外的好消息,是一生的驚喜,永遠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