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近日,作家馬伯庸一篇題為《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的博文,暗指河北省衡水市的“冀寶齋博物館”藏品虛假拙劣,引發極大關注。
這一事件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民辦博物館的尷尬處境。中國現在有多少民辦博物館?民辦博物館的發展狀況又是如何?
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民辦企業已成為民間收藏的主力軍;民辦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國家雖然支持發展民辦博物館,但是尚未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政策,使得民辦博物館跟國有博物館地位懸殊,發展不均。
積極效益顯著
新世紀以來,隨著民間收藏走熱,中國民辦博物館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有535家,沒有登記注冊的大致還有1000家左右。535家民辦博物館,占了全國博物館總量的14.91%。民辦博物館已經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物局在全國博物館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民辦博物館的數量將占博物館總量的20%。
文物的存在主要分為3種形式,即地下文物、館藏文物、民間流散文物。前兩者由國家保護,但民間流散文物卻得不到這樣的待遇。自有文玩記錄以來,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文物就存在政府與民間收藏兩種形式,始終并行,一直延續到今天。
民辦博物館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中國博物館的品種,給基層百姓帶來享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對于民間文物來說更是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散落于民間的文化、文物資源異常豐富,民辦博物館的創辦人恰恰又大多源自草根。與國有博物館的“正規軍”相比,他們經常有機會接觸并收集到流失在民間的珍品。這使得民辦博物館成為國有博物館的有益補充,甚至填補了國有博物館藏品的一些空白。
北京收藏家協會秘書長魏三綱表示,民辦博物館有很多積極意義!拔覀円矐撛试S一部分文物存在于民間,因為文物的價值是可以轉換的。例如‘文革’期間的郵票在當時不算什么,但是拿到今天來就是文物。但這樣的文物不會第一時間到達國家手里!
繁榮背后的尷尬
雖然發展迅速,但與擁有財政撥款、事業編制、場地優惠的國有博物館相比,民辦博物館不僅身份尷尬,在發展中更是面臨眾多困難。業內人士表示,受到外部環境制約和內在環境的局限,目前中國民辦博物館正遭遇“內外交困”的境地。
就外部環境而言,雖然2010年出臺的七部委《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對土地劃撥、門票收入、非營利性收入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并規定民辦博物館在行業準入、等級評定、人員培訓等方面和國有博物館同等待遇,但是這一全國性的政策在地方卻很難落實。
在內部環境方面,民辦博物館普遍存在選題重復、自身造血能力差、學術研究水平不高、人員缺乏等問題。資金緊缺是很多民辦博物館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博物館的公益性決定了其運行管理的開銷很大,門票收入只是杯水車薪。這一點,對有國家財政做后盾的國有博物館不算什么,但民辦博物館往往“壓力山大”。特別是在實行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之后,國有博物館每年有財政撥款支撐,而民辦博物館如果免費開放則沒有收入,不免費開放則沒有觀眾,處境尷尬。思想意識的局限、經濟條件的窘迫,二者的疊加注定了民辦博物館引不來、留不住人才。因此,不少民辦博物館只能延續著“自己當館長、兒女做講解”的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模式。
“要讓博物館運營下去,一是要有藏品,二是要有資金,第三要有人才,缺一不可!北本┪幕z產保護中心發起人何戍中坦言,大多數民辦博物館都不能跨越“籌館容易、維持發展難”的困境。
需要更多的支持
目前中國博物館的發展已經進入轉型期,而民辦博物館作為中國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單純追求數量,更要關注它的運行質量,充分發揮其功能。
例如,針對資金短缺、自身造血能力低這個目前經營民辦博物館最大的挑戰,除了“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外,國家應該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予重點支持。民辦博物館同樣需要摸清家底,進行資源整合;提高鑒別能力,防止贗品流入,提升專業性和規范性。
有專家表示,民辦博物館雖不反對營利,但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重點提供的是公共服務。因此,政府有必要在資金政策、業務培訓和專業化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扶持。這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主動進入博物館領域。同時,國家還應該加大教育和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培養全民的欣賞水平,惟此,民辦博物館才真正擁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