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當代小小說百家論》 >> 正文

    宗利華:文體意識的探索精神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6月26日16:00 來源:中國作家網 楊曉敏

      由于眾多因素的制約,在成千上萬的小小說寫作者中,誰想問鼎一流作家的桂冠,實非易事。一是要有數十年的辛勤筆耕,以批量生產式的積累,持續搶奪大眾閱讀的眼球;二是還要在寫作中,具備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以深度寫作的姿態,鍛造經典品質,經得起業界話語權的審視乃至挑剔。盡管如此,依然有鳳毛麟角者脫穎而出,在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同時,確立自己的文學地位。作為“中國小小說金麻雀獎”獲得者,宗利華在創作上之于小小說文體意識上的高度自覺,實至名歸地躋身于標志性作家代表之列。

      數年前,宗利華以一篇《綠豆》出道,叩開了小小說寫作的大門。《小小說選刊》轉載并評為1999~2000年度全國小小說佳作獎,這種權威界定,使作者在短暫的時間里,有資格多次參加百花園雜志社組織的筆會,而融入這個核心團隊,一次次頗具效力的高端碰撞交流,適時提升一位文學新人的自信和激情。重讀《綠豆》,不俗的構思、富有張力的語言和鮮活生動的對話,照例會撲入我們的眼簾;然而,細品之下,作者略帶刻意的雕琢,同樣有初學者技巧上的生澀。

      然而正像大師和匠人有著質的區別一樣。一個小小說作家和小小說寫手同樣也涇渭分明。寫手注重的是量的積累即平面經營,作家則絕不肯遷就自己原地踏步,會像追趕地平線一樣永遠把目光投向遠方。厚度和高度只有同時啟動,才會矗立起腳下的高山臺地。后來宗利華創作出《越位》。這是一篇頗耐咀嚼的佳作,它的表現形式、語言表達、哲學意味、內容承載均可圈可點,短時間里就造成圈內外閱讀的轟動效應。迄今來看,它不僅成就了寫作者孜孜以求的代表性作品,再放大點說,也是當代小小說排行榜上熠熠生輝的頂級作品,即使把該篇和當下優秀的短篇小說比較,也毫不遜色。有主流評論家曾冷靜地評價中國作家,尤其是針對在尺幅之內企望圖騰的小小說作家作品時,說和西方的優秀作品相比較,作品中所蘊涵的智慧量級不夠,所攜帶的哲理性、雙關語、幽默成分的使用尚有差距。《越位》顯然是個例外。該篇頗有先鋒小說的敘事風格,在結構上呈復合狀,多視角的切換,刻畫出鮮明的人物性格,解讀出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異。足球之夜是個充滿誘惑的場所:健兒們沉甸甸的肌肉、威武有力的手臂、左盤右帶的卡通一樣的雙腿,沖撞、炫技、進攻和防守,這些元素滋生著一個個懸念,在玫瑰色的酒吧里,點燃著一群有時尚癖的男女球迷的激情--

      “馬小卻把自己的身體交給大男孩擺布的時候……羅納爾多左腳一扣,球高高地劃起一道內弧線,落點是里瓦爾多,頭球,射門!

      韓喬生或者黃健翔的聲音高漲起來:球進了。”

      豐厚的意蘊是小說與故事的分水嶺。不久前有文友問我,故事和小說的差異究竟在哪里?我想了想說,當然還是思想內涵、藝術品位和智慧含量的高下。用一個流行的段子來舉例說明:一個人被抓了,第一天被上刑灌辣椒水,沒招供;第二天坐老虎凳,仍沒招供;第三天用美人計,招了。簡單的一個轉折完成,大約應是故事版本。另一說法是,第四天還想招時,全國解放了。這個結尾注入了令人深入思考的東西,故而應是小說寫法。當然,文學作品的分量和寫法不盡在抖包袱上,但藝術手段的使用密度和認知社會人生的深度卻不容忽略,它所潛在的鑒賞、審美功能亦需開發重視。

      《越位》結尾這樣寫道:

      一、馬小卻與陳非塵1995年夏天結婚。兩人屬青梅竹馬,婚前馬拉松式相戀10年。所有認識他們的人,都覺得他們是上世紀末最佳配偶。

      二、那事情發生后,馬小卻再也不想看足球了。

      有一天,不喜歡足球的陳非塵突然問馬小卻,什么叫越位,老婆?

      馬小卻面上一紅。

      馬小卻無法回答。

      在這里對人生的頓悟有哲理啟示,“雙關語”的使用以及暗示中,對“小資”們的荒唐、淺薄的諷喻,顯得巧妙、善意和調侃,消解了僅限于道德層面批判的負重壓抑感。

      2003~2004年度,宗利華以《越位》為首的10篇作品,獲得小小說業界的最高獎項“第二屆中國小小說金麻雀獎”。評審委員會予以的評價是:“宗利華有成熟的小小說寫作謀略,注重情節的跳躍性和內在張力。他的作品節奏快捷,變化多端,無論是描寫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人生,都有著人物命運的不可預測性,因而可讀性較強。他的批判意識是顯而易見的,或對于生存環境和社會原因對人格的扭曲,或對于網絡對人性的異化,宗利華都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善于在情節推進的過程中,把人物置于緊張和矛盾之中,碰撞出人性的火花。特別是對性格各異的年輕女性的刻畫,通過心理分析而逼近人性深處,筆端充滿了悲憫和深切同情。對諸多女性的成功塑造,成了宗利華近期小小說的一個特色。他的語言同樣富于節奏感和時代氣息,善于用人物對話表現個性特征,不乏生動和直面人生的熱情。”

      一個有藝術追求和探索精神的人,總會不停地“變臉”,否定之否定中,充滿了向上的辯證思維。2006年,宗利華又以《江湖人物三題》,再一次證明著作為金麻雀獎得主的實力。這時候的宗利華,已經走過了“大量閱讀經典”的初始階段,開始有個性的突破。之前所發表的部分作品中,明顯有“摹寫”的痕跡,東西方名家名著中的語言句式、人物站位、敘事口味等,現代電影手法的蒙太奇、關系切換等,都曾被他嘗試借鑒或使用。

      《江湖人物三題》截取生活和故事的橫斷面來結構小說,重提那個“因果報應”的主題。難得的是,敘述文字極其簡潔,剔除了冗余的部分,體現出一種樸素的真誠。文中的對話,尤勝于敘述。就像古人評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樣,你能觸摸到那些“煉字”似的表達:有場景,有動作,有情緒,有色彩。塊狀的敘事方式和節儉的對話,把大哥、大嫂、兒子和“我”,人物關系和故事脈絡交代得清晰可信,并推動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情節向前遞進。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談到,就個人而言,我喜歡宗利華的作品,主要還在于,我比較偏愛文風硬朗一脈。如果說柔美一族屬于凝脂之血肉,而硬朗一脈則是巖石般的骨骼了。剛健文風如潑墨,浸染處有力透紙背之勁道。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舉手投足,充滿陽剛之美。

      凡生活型的作家,從互補的角度來說,還是要多讀書思考來拓展自己的藝術想象力,盡可能營造出更大的文學空間,給生活的真實插上飛翔的翅膀才好。在眾多小小說寫作者中,具有良好素質能自覺強化自身文學儲備的人并不多見,許多人長期是倚仗自己的“小聰明”來揮霍自己的生活素材的。只有極少數有此天賦并能自律的作家,才肯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不懈地鍛造、提升、健全和完善自己的文學人生。

      宗利華在魯迅文學院進修時,聆聽過許多文學師長的授課和教誨,潛心研讀過中外文學典藏,尤其對文學理論饒有興趣。一種虔誠的后學心態,能使人充滿敬畏地從事寫作。因為前面是山,翻越它的高度首先要有足夠的能量。眾所周知,宗利華在近幾年連續發表了多篇讀書寫作的隨筆,所撰寫的萬字評論《一種新文體的全方位崛起》,對小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萌芽、發軔和興盛,置放在宏大的中國社會以及中外文學發展的背景下進行觀照梳理,特別是對文化多元化帶來的時尚閱讀催生小小說以及小小說又為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的解構,不乏真知灼見。該篇被《文藝報》專版刊發后產生不小影響,繼而被《新華文摘》摘要轉載。

      毋庸置疑,正是這種清醒的文體意識和自覺的探索精神,有力促使著一個作家產生破蛹化蝶似的嬗變。宗利華近期的創作,已由經典化寫作逐漸歸于平實,以一種親和的文筆,體現出對讀者閱讀的尊重。《老耿》、《哈酒》、《呂旦》在貌似隨意的敘事里,精心描寫著在社會底層生活的弱勢群體、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筆底不經意間流露著和他們愿意融為一體的情懷。《淺笑即可》(三題),更是通過選擇斑斕的現代生活場景,恣意勾勒出別有意味的浮世繪,表明作家立場和生活價值取向。仔細品讀之下,會發現之所以和一些淺平表述的故事不同,在于作者冷靜理智地思考著更大人群的生存狀態:對那些以惡搞名人名著為噱頭牟利、不顧歷史定論且產生著負面影響的文化產業項目的價值批判(《愛情谷》);對那種一闊就變臉的人,無情地給以距離上的鄙視(《不跟你玩兒》);對身為基層干部和小文人的自己,雖生活窘迫卻在節操和品質上嚴于自珍(《花錢記》)。這些篇什語言清麗、自然流暢,自嘲、戲謔中雖顯無奈但不嘆息,流露出普通人應有的生存底線。

      如今的小小說文體已進入成熟期,對什么是好作品的評判標準也大致形成,在我看來,作品的表現形式與質量蘊涵,只要能完美統一,都應屬于“經典”之列。四大名著中,《紅樓夢》是精英文化質地,《三國演義》、《水滸傳》是大眾文化質地,《西游記》則屬通俗文化質地。三種文化形態,只要能寫到極致,何嘗不能構成制高點呢。一個作家,如果能調動更多的藝術手段來反映生活,創造出適合多層面閱讀欣賞的精神產品,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