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高山仰止 靜水流深——訪著名人物畫家單應桂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6月17日09:59 來源:中國文化報
    《沂水歡歌》      常會學 攝《沂水歡歌》
    常會學 攝常會學 攝
    《鄉情》《鄉情》
    文化學者張志甫為單應桂題字:      高山仰止 靜水流深文化學者張志甫為單應桂題字: 高山仰止 靜水流深
    《逃亡—童年的回憶》之一《逃亡—童年的回憶》之一

      本報記者  常會學  孟  娟  實習記者  周  荃

      單應桂

      單應桂,1933年9月生于山東濟南,祖籍山東高密。1949年參加工作,任山東人民出版社美編;196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師承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李苦禪。現為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山東文史研究館館員、第四屆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女書畫家協會名譽主席。

      單應桂說自己是一個熱愛繪畫的人。“我希望專注于作品,用畫筆去描繪這個時代。”當你看到80歲高齡的她鋪開紙張,執筆作畫的專注神情,便知曉她的心再容不下繪畫之外的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人生之大境,莫過于此。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單應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切艱辛與苦難都是寶貴的財富和創作的源泉。”她的一生坎坷波折,卻用一顆樂觀的心將所有的苦難化為創作靈感,于苦難中品味生活,擁抱藝術。

      單應桂出生于大明湖畔的書香世家,從祖父一代便開始從事教育,父母皆為老師。特別是她的母親,是一位精通手工、繪畫、書法、鋼琴的才女,家庭給了單應桂良好熏陶。七七事變后不久,5歲的單應桂隨著家人一起輾轉流離到魯西南的鄉村。雖然幼時的單應桂不像今天的孩子們可以在少年宮里接受系統的繪畫教育,但是少年逃難的經歷卻成就了她與自然風物和民間藝術的親密接觸:在村子里隨著老師練習寫大字,在石板上畫出同學好友的人物小像,抱著母親不知從何處淘換來的《芥子園畫譜》愛不釋手。幼年的單應桂對繪畫的欣喜之情宛如魯西南至純的民風,流淌著淳樸天然的摯愛。在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里,單應桂在民間邂逅了最質樸的藝術精華,剪紙、年畫、板畫等等這些淳樸而斑斕的民間藝術深深印在了她的腦海中。

      單應桂13歲那年隨家人從魯西南地區逃難到安徽奉先,直至1946年冬才再次回到濟南故居。多年的流離逃難生活在她的腦海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后來她將這些印記表達在作品里,無論是《山村婦女組畫》,還是《童年的回憶》系列,都是她農村生活、逃亡經歷的真實寫照。1995年單應桂創作《流亡——童年的回憶》,以夸張變形的手法回顧了抗日戰爭年代農民的悲慘命運。她強調畫家的職責就是反映歷史、反映現實,將一個時代的風貌還原給觀眾,流傳于世人。“作為一個有良心的畫家,我有責任用我所擅長的繪畫形式,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單應桂如是說。

      師法萬象 丹青寄情

      縱觀古今中外的集大成者,多離不開自身在專業道路上的苦心求索和前輩名師的受業點撥。在單應桂的繪畫道路上,名師指點使她獲益匪淺。

      單應桂中學時期正式接觸繪畫,跟從學校美術老師孔先生學習寫生。她很感激孔先生以寫生而非臨摹的方式帶領她入門繪畫,“寫生需要自己動腦子對所見景物進行刪減和構圖,可以培養作畫人的創造力和對世界最直觀的感受。”她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年寫生時的情境,“我們沿河而坐,河水清澈,旁邊滿墻碧翠的藤蔓蜿蜒生長,散發出濃濃的生命力,那情那景,實在美極了!” 

      1956年單應桂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的中國畫系,師從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等名師巨匠。專業院校的學習經歷為她一生的繪畫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葉淺予先生充滿生命力的線條、蔣兆和先生的寫實筆墨與造型結構,李可染先生的高超構圖水平都在單應桂的畫作中繼承并發揚光大。1958年,單應桂在繪畫創作課上將中國畫與民間年畫巧妙融合,其作品《和平幸福》得到了導師李可染先生的充分認可,并被推選到世界青年聯歡節美展進行展出,《美術》雜志封底刊登且發表了她的創作體會文章。這一年,年輕的單應桂在她的繪畫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在校期間,單應桂注重創作實踐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對老一代名師的理論經驗進一步思考和提煉。其中李可染先生的“經意至極,若不經意”,對單應桂有深刻的影響。她說:“縱觀古今中外,繪畫人生皆是此理,只有在經意至極的修煉琢磨基礎上,才能發揮出若不經意的一瞥云淡風輕。”在單應桂的畫作中,你可以從人物靈動的眉眼中看出畫家的經意至極,也可以從衣袂一角的裙帶飄飄感受到那份超脫意境的若不經意。單應桂動情地對記者說:“扎實的繪畫基本功是老師贈予我最珍貴的禮物。”帶著受業恩師的珍貴饋贈,她的藝術之路走得踏實而長遠。

      從專業院校走出的單應桂并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而是帶著自身的體悟和前輩的滋養,逐漸摸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道路。后期的創作中,她將“學習”二字賦予了更廣闊的外延,以自然為師,以農民為師,以民間藝人為師,師法造化,師法本心,繼續在繪畫路上求索。民間藝術的傳承呈現散亂、不系統的特點,為了更好地梳理散落在民間的藝術精華,1981年單應桂用了3個月的時間遍訪我國著名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以及河南朱仙鎮等,希望能夠從民間質樸的風格里尋得自己的繪畫語言。功夫不負有心人,此行之后,她發表了以日記形式論述我國民間年畫發展實況的文章《畫鄉行》,并創作了《湖上婚禮》、《做軍鞋》、《母子情》等作品。其中《湖上婚禮》、《做軍鞋》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并分別獲得第三屆全國年畫評獎二、三等獎。

      單應桂在進行美術創作的同時,還注意對繪畫藝術理論進行總結。她認為,許多民間藝術年久失傳、瀕臨滅絕的最大原因在于缺乏理論系統的研究論述與相應的教育體系,缺少文本記錄而僅靠民間藝人的口口相傳。為避免寶貴的民間藝術湮沒于歷史的洪流中,1983年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在國內率先創辦年畫專業,由單應桂擔任教研室主任。教學期間,單應桂先后發表了《關于民間木板年畫在繼承和發展中的幾個問題》、《再談民間木板年畫在繼承和發展中的幾個問題》等學術文章,就民間木板年畫的形式、技法、傳承等進行論述,為我國民間年畫的傳承做出貢獻。她說,“固然年畫來自民間,不受重視,但我們甘于寂寞,只希望為民族和國家將最傳統的東西保持下去。” 

      學無止境,單應桂在繪畫的道路上始終沒有停止求索的腳步。“人生太短暫了,轉眼間我已經80歲了,可是還有很多知識想去學習,想多看、多畫一些好的作品。”單應桂說,“就算是戴著老花鏡,拿著放大鏡,我也還是要畫畫。我要凝聚著心里這口氣,不散力,爭取再有突破。”

      質樸無華 敬畏蒼生

      單應桂在圈內和學生們心中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工作者和教授,但她卻始終保持一顆對藝術、對教育、對故土的敬畏之心。

      單應桂對藝術有著發自本心的敬畏之情,無論是在專業院校進行繪畫研討,還是深入民間藝術采風,單應桂都全力以赴地吸收借鑒。“畫畫無正經,新鮮就中”,她實踐著民間藝人最樸實而深刻的理論總結,不存派別之見,無論是西洋畫、中國畫,還是民間畫,只要能夠促進藝術表達,便可以為她所用,融入進她自己的風格。同時她也注重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廣泛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和其他藝術門類的知識,以滋養繪畫創作。“藝多不壓身,學的越多越有益于在繪畫創作中取長補短,去粗取精為我所用。”單應桂說。

      著名理論家、原《美術》雜志主編李松評價說,單應桂對當代美術事業的貢獻不僅在于藝術創作,還在于40余年對藝術教育事業花費的心血。單應桂對教育事業心存敬畏,兢兢業業,不容半點馬虎。本著嚴謹不茍的教育理念和對學生負責到底的治學態度,1980年,已經為人師、為人母的單應桂專程請假到浙江美院學習南派用墨方法,“我自己擅長北方畫派的用線和皴擦,對南方水墨的運用了解不夠全面,擔心學生學偏了。”自浙江進修回來,單應桂將自己臨摹的15幅畫作全部放在學校供學生臨摹學習。1983年夏,山東美術館舉辦絲網版畫培訓班,為了能夠在絲網版畫技法中尋得年畫教學的出路,50多歲的單應桂再次回到教室,虔誠地向老師學習,“我首先要自己會,然后才可以教學生。” 

      十年種樹,百年育人。在日常教學中,單應桂注意總結教學方法,保護學生的創作熱情。“我在指出學生不足之處的時候會告訴學生改進的辦法、永遠留給學生希望,不然有的孩子心靈太敏感,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放棄。”在單應桂眼中教育絕不僅僅是畫技的傳授,更是引導學生們明白人生境界的美丑。她給“藝術趣味”一詞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美丑之分不局限于繪畫,為人處世、行為舉止、穿衣戴帽無處不流露一個人的藝術趣味高低。談及當下社會的浮躁之風,她語重心長地說:“藝術趣味的培養要從孩子們抓起,讓他們從小就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儀之邦,這種謙謙之風絕不能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單應桂以慈母的溫柔耐心,以嚴師的謹慎治學培育了一批批學生,將中國畫的精華代代傳承。

      單應桂對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有著深刻感情。她敬畏故土,對故鄉飽含感恩之心。2012年到2013年間,她分類整理自己的作品捐獻給學校和家鄉。“我把創作的60件作品都捐獻給山東省美術館,其他作品捐獻給家鄉高密和山東省藝術學院。另外還有兩張捐給臨沂,因為那里是我的藝術創作基地,很多畫作的靈感都源于那兒。我的畫本身反映的就是山東的人與事,捐獻給山東最合適不過。”對于將全部作品捐獻給國家,單應桂認為這只是完成了自己應盡的責任,“是國家培養了我,當年國家每個月發助學金供我上學。而且我的老師費了那么多心血教導我,他們的作品都捐獻給國家了,更何況是我呢?” 

      人到無求品自高,在這個浮華的年代,單應桂以其質樸無華的赤子之心,用筆墨丹青傳達著她心系蒼生的大愛。

      筆墨丹青 赤子之心

      本報實習記者 周荃

      采訪單老,記者被她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久久不能平復。單老以一顆赤子之心從事她深愛的繪畫,用筆墨丹青還原歷史,展現時代脈搏,傳達對生命的領悟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單老是畫界前輩,卻沒有一點點架子。她笑容可掬地招呼記者坐下,細數自己的繪畫歷程。她說,當自己把捐贈的畫作一批批運出去時,房間空了,心里也頓時空落落的,仿佛眼看著自己的女兒出嫁,既傷感于孩子離開,也為它們找到幸福的歸宿而欣慰。

      今年80歲高齡的單老,依然利索干練,歲月的紋路在笑意里綻放如花,一舉一動都透著真誠率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在單老的畫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妙趣盎然的人物姿態,更是畫中人物眼眸間的豐神韻彩。來自民間、歸于民間,接觸單老本人之后就會明白為何在她的畫中找不到任何流于技巧的炫耀,而是在墨色流轉之間溢滿質樸的民間情懷。

      畫心于物,畫物于心。單應桂以一顆不變的初心,在世事變遷的春風秋雨里,筆繪丹青,笑看人生。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