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梁曉聲:不會再寫知青題材作品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4月15日10:30 來源:南方日報

      《郁悶的中國人》透視中國“突圍”之路

      梁曉聲:不會再寫知青題材作品

           《郁悶的中國人》      梁曉聲 著      光明日報出版社      定價:38.00元  《郁悶的中國人》 梁曉聲 著 光明日報出版社 定價:38.00元

    梁曉聲在廣州與讀者見面    梁曉聲在廣州與讀者見面

      核心提示:

      活躍在當今中國文壇的作家梁曉聲一直被當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過他的作品,人們看到了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們的追求及幻滅,執著與無奈,以及他們在沉默中孕育的憤怒和反抗。

      14年前,在文學領域建樹頗豐的著名作家梁曉聲,突然推出一本看似與文學毫不搭界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其后,梁曉聲又于2012年推出了新作《郁悶的中國人》,以一個時代見證人、時代病相剖析者的身份,直面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痼疾,以事態、事實、以鮮活的底層狀況采樣“脈診”國情,字里行間灌注著作家深沉的“勸世”“醒世”“憂世”之心。在書中,他預言,“郁悶”對中國是一種困擾,但又蘊含了可貴的契機——未來的30年會有更多的中國人意識到:中國不僅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除了經濟,還有許多的實事要做,其中改變“文化缺席”的現狀尤為迫切。

      更重要的是,梁曉聲已經不再是昔日那個老三屆出身、“最老的憤青”,行文不再以憤懣為情緒主線,而是旨在給出了切實的藥方。日前,在廣州宣傳新書的梁曉聲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他表示:“建言”的自覺貫穿于他新近的寫作和言論之中,而嚴謹的政治社會評論,比起網絡上只圖一時痛快、戾氣橫溢的發泄,自然對這個時代要有益得多。

      談文化

      

      “文化缺席”造成很多“半腦人”

      南方日報:您在《郁悶的中國人》中寫道,中國當下各階層的矛盾都與“文化缺席”有莫大的關系,“文化缺席”體現在什么方面?

      梁曉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擁有最多不愛讀書的人。我國年人均讀書僅4.5本,扣除教科書,中國人平均一年讀書不到一本。而排名最前的猶太民族,每年人均讀書64本,這就是差距。

      近20年來我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增加了,但讀書的比例卻越來越小,現在很多大學生都不喜歡讀書了,上網的人越來越多。有人說上網是為了閱讀、學習,這點我不相信,大多是在看垃圾、煽情的東西。有時我看到外國科學家寫的科普書和科教書,就會自慚形穢,人家一個科學家文學功底都可以這么好,而我們的科學家寫出的東西,大多數偏于晦澀生硬。現在的大學培養了太多的“半腦人”,只有邏輯思維和記憶能力,感性腦區退化。

      梁啟超說“要用文學造新民”,蔡元培說“教育救國”。梁啟超也罷,蔡元培也罷,政治觀點不同,但都是認識到國民文化缺失。然而那么多年過去了,我們真正取得了多少進步?中國的改革在經濟改革方面,步子很快,但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化建設上,可能會是碎步、迂回、漸進,往往是像花旦一樣繞舞臺兜圈子。那么未來十年內,我希望在這一點步伐加快一些。

      南方日報:近些年很多的知名作家、評論家把傳統的寫作延伸到網絡上,開設微博、博客,您本人的微博為什么不再用了?是否與您關于“自殺移民”的言論在微博上遭遇了曲解有關系?

      梁曉聲:我已在博客里說得很清楚了,之所以我如此憤怒,是因為這種篡改歪曲了我對未來中國的判斷,對此,我對微博充滿了警惕。另外,微博若想獲得大量轉發,140字內不僅要說清楚,還要說得有趣,有趣恰恰是危險的。若大家爭著如何有趣,微博的氛圍就會形成游戲的狀態。一些人沉迷于當公共知識分子,為了增加粉絲和引起社會關注,經常弄些沒常識、聳人聽聞的東西。每天無數次都在想,下一個140字以內的話該說什么,說什么大家喜歡聽的,傳播什么能讓大家傳來傳去。一個人處于這種狀態是非常可笑的,變成這樣他還是知識分子嗎?

      中國的許多問題是需要嚴肅地來看待,待真正討論的時候,你會發現當我們把一個問題拿出來辯論,都變成了大家更習慣于用有趣的喜感方式去表達,許多微博都有意思,而有意思恰恰是危險的,是陷阱。你有意思,我比你更有意思,都比著怎么有意思,這難免令人憂慮。我希望我寫的東西應該是嚴肅、鄭重的、考慮明白、表述清楚、直指要害的,所以我放棄了微博。我的態度是沒有必要就不參與,如果參與一定是真誠的表達,而且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表達。

      南方日報:在以往,不少人都以“老憤青”來評價您,而現在為什么您的言論和作品卻變得愈發溫和?

      梁曉聲:張藝謀有部電影叫《有話好好說》,很有啟發性。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的作品充滿了鮮明而強烈的憤怒,而現在,那些社會問題變本加厲,我的文章反而變得溫和了,這乍看起來很奇怪。原因在于我逐漸發現,有些是屬于社會問題,那些社會問題不是寫一兩篇文章能解決的。我原先被選為政協委員時,開會的時候其他人都緊張兮兮,怕我說出什么不合時宜的話,這樣即使你說了,別人不敢聽也聽不進去。說話的藝術在于使聽的人愿意聽下去,讓人覺得有道理從而打心底接受。意見表達并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訓導別人,也不是“頂”、“扔板磚”這種充滿戾氣的情緒表達。我希望官員也看我的書,了解群眾的郁悶,這樣才能有助于解決問題。

      談寫作

      

      下一步回歸虛構小說寫作

      南方日報:對于今后的創作方向您是怎么計劃的?

      梁曉聲:今后我不會再寫知青題材的作品。現在知青題材的作品已經不少了,但問題在于很多人只控訴上山下鄉,不談“文革”,因為怕勾起自己在“文革”中表現的記憶。心想著“文革”是別人的苦難,跟自己無關。我自己出了幾部關于知青的作品,記錄了我所看、所聞、所思,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共同經歷過的人。“文革”題材我也不打算再寫,《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基本上把我想說的都說了,“文革”也被列入重大題材,層層審批很麻煩。反映社會現實的雜文我也寫了很多了,下一步將會回到虛構小說。

      南方日報:從您的作品中我們時常能感受到您對貧民的同情和諒解,對富人則多有批評和勸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梁曉聲:當我寫到貧民的時候,可能會偶爾寫到他們一些不失可愛的缺點,卻不忍心把他們寫得過于猥瑣。當我們談到底層,談到草根,或者比草根再往上一點,稱作小市民的那一群人的時候,會發現里面雞鳴狗盜、斤斤計較、寸土必爭、寸利必得的事情也不少。就為了一間房,為了爸媽那一點存款,不顧親情,窮人們也經常大打出手。這個階層顯然不是一個君子國,也不是一個道德國。盡管如此,我的看法是,那很多都是由于貧窮所致,因此,我對這些現象看得非常寬容。至于富人,我的邏輯是,富人已是一個國家富有的階層了,這已經是一種足夠的幸運了,他們接下來要做的,更多是體恤與慈悲。

      南方日報:如今,曾以“叛逆”著稱的“80后”已融入主流社會,不少已經成家立業,同樣因為個性張揚、飽受質疑的“90后”也即將正式步入社會,您是怎樣看待中國年青一代的?

      梁曉聲:“90后”將帶來怎樣的正影響現在還很難預測,然而他們可能帶來的負影響則使我擔憂。這不能埋怨他們,是國情所致。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直以來在孤立的狀態中成長起來,加上長輩的疼愛嬌慣,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我之前看他們的微博,內容大多是我做什么了,我需要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基本沒有考慮他人的視角。一個人眼中沒有他人,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更何況這還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城市家庭是這樣,也包括農民家庭。

      不過我還是對他們懷有希望,他們是中國主流社會最新的一代人,在一個信息和觀點紛呈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眼光更加開闊。作為青年,也是最真實地表現為人的一代,可以說是忠順意識之基因最少,故而是真正意義上脫胎換骨的一代。他們帶給中國的影響恐怕是我等難以想象的。

      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有很多大學生上完大學之后,談世界不能談,談歷史不能談,談中國的過去和將來的可能性不能談。當你什么都不能談,你會使人對你肅然起敬嗎?社會對你沒有肅然起敬,不是由于你現在沒有住房,恐怕還是由于文化和能力的原因。而在今天這個社會,有了能力,到處都有那么多機會,壓都壓不住。

      所以青年人還是要注重自己內心的建設,包括文化方面的修養和提升。另外還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目前必須做什么。

      南方日報:對于夢想成為作家的青年人,您有什么建議?

      梁曉聲:時代不一樣了,一個人的表達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愿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發表作品的門檻也大大降低。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意愿,具備了表達的能力。我們能記起托爾斯泰、契科夫、莫泊桑等等,然而現在的文學巨匠有哪些,我們卻不清楚。即使是當代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們是誰,他們的作品有哪些,有多少人讀過,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人類已經進入了人人都能表達的時代,所以不要一直想著成為作家,要以平常心真實地反映身邊的社會現實。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寫作是小學作文的延續,至今也沒有完全滿意的作品。

      作者簡介:  

      梁曉聲,作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祖籍山東榮城,1949年生于哈爾濱,197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風雪》《一位紅衛兵的自白》《年輪》《浮城》《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至今仍堅持紙筆寫作,創作了小說、散文、雜文等1600余萬字。

      南方日報記者 郭珊  實習生 劉震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任你躁在线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久久精品香蕉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四虎影视精品永久免费|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成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麻豆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国内午夜国产精品小视频|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午夜卡精品影院|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免费观看|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视频高清|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