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暗算》火了,諜戰劇便一哄而上;《亮劍》紅了,抗戰劇便接二連三。當資本的逐利邏輯遭遇浮躁的社會心態,粗制濫造的抗戰劇便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面對層出不窮的抗戰劇,專業演員尚且感到身心俱疲,更何況普通觀眾?事實上,在眼球經濟時代,老百姓的注意力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當下的電視劇拍攝中,并不缺乏高投入、大場面和高科技,打動人心的作品卻屈指可數,為何?看似什么都不缺,實際上卻偏離了真實的態度、真誠的力量這一文藝創作的根本。而任何一部電視劇,如果不能引起觀眾的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鳴,就很難贏得老百姓的認同。當觀眾從大同小異的抗戰劇中看不到希望的時候,自然也會“用手投票”,要么拿起電視遙控器,要么點擊電腦鼠標,將注意力投放到別的文藝節目中去。 伴隨著文化消費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型,電視劇創作也必然要從模式化中走出來。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如果電視劇創作依然在陳詞濫調中打轉,依然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依然在批評質疑中自說自話,必然會遭遇收視率的“滑鐵盧”。畢竟,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電視劇創作者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只有自己相信才能說服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