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本報記者 屈 菡
“如果用一句話簡要概括十六大以來我國對外文化工作的話,我想可以說是‘求實創新,科學發展’。”十八大代表、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趙少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趙少華說,十六大以來,對外文化工作順應國家戰略發展需要、順應國內社會建設和文化發展形勢、順應國外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和國際多元文化理論思潮,大膽探索實踐,堅持將對外文化工作與國家外交大局相結合、堅持將對外文化交流與國內社會文化建設相結合、堅持將弘揚中華文化與廣泛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堅持將自主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與借助外力推廣中華文化相結合、堅持將民族特色與國際表達相結合、堅持將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情、民情和世情的文化外交之路。
10年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內涵更加豐富,手段更加靈活,形式更加多樣,無論從交流的數量、質量、規模與范圍,還是從交流所產生的社會效益與影響來看,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近5年來,我們不斷進行科學理論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實踐方法創新,一手抓繁榮發展,一手抓統籌管理,走出了一條內涵式發展道路。
制度化管理能力不斷增強。我們不斷適應對外文化交流形勢發展需要,滿足政府、社會、民間等不同主體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需求,積極探索行政許可、資格認定等多種形式的項目管理制度,理順、簡化行政審批程序,為對外文化工作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圍繞政企分離、管辦分離等政府職能轉變,加強了決策、運作、績效評估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廣泛吸納社會、民間和企業等各界參與對外文化交流,鼓勵更多有資質和潛力的社會機構和企業主體走出去,逐步形成了“官、民、商”公開、有序、協同合作的機制和制度環境。
機制化建設成效顯著。政府層面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機制化得到加強,在已同149個國家簽署雙邊文化交流合作協定的基礎上,推動了中美、中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建立,深化了中俄、中日、中德等10多個雙邊文化磋商機制,促進了區域性多邊合作機制下的人文交流,密切了常態化的文化對話交流和合作。與此同時,促進廣泛建立中外文化藝術專業機構和人員間的交流合作機制,深化中外友好省市、社會民間機構和文化企業間交流合作機制。
品牌化發展碩果累累。近5年來,“品牌化發展”成為對外文化工作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適應市場,逐漸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其內涵不斷延伸,規模日益擴大,形式更加多樣,精品化、品牌化的發展碩果累累。通過積極倡導“以政府為主導、民間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的方針,在全球打造各類文化交流和貿易品牌,舉辦“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藝術)節”“歡樂春節”“中非文化聚焦”“阿拉伯藝術節”以及在國內舉辦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相約北京”聯歡活動、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北京文化創意博覽會等大規模文化交流活動和國際性文化產業展會,以節慶、展覽、影視、新媒體、文博會等多種方式,扶持并培育一批知名的外向型“拳頭”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一批知名國際文化交流和貿易品牌覆蓋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國內外民眾的廣泛認可,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系統化運作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對外文化工作從全方位系統化運作的高度,創新發展觀念,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對外文化管理政策、工作布局、項目策劃、后勤保障、效果評估等多方面的協同配套,逐步建立了對外文化科學的運作系統。
“作為一名對外文化工作的參與者,我有幸經歷了許多重大文化交流活動,許多熱愛中國文化、奉獻于文化交流事業的人和事令我深深感動。
而我最深切的感受是,文化交流是一項崇高、美麗的事業,向世界傳遞的是友誼、快樂和祝福,傳達的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真、善、美。”趙少華感慨地說。
文化交流傳遞的是中國人民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的真誠愿望。中國的發展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顯著增強,令世界各國刮目相看,但也有一些國家對中國發展存在錯誤認知乃至制造了“中國威脅論”等雜音,中國的和平發展面臨更加復雜和嚴峻的外部環境。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是對外文化工作的重要宗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對外文化交流,介紹中國文化所秉持的“和諧”文化傳統和理念,不斷向外界傳達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倡導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真誠愿望。
文化交流承載的是中國人民“和善與包容”的理念。中華民族是和善包容的民族,長久以來,中國人一貫秉承著“和而不同”的世界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以和為美”的審美觀、“以和為貴”的處世觀,歷越千年而不變,衡諸四海而不替。正是本著這樣的思想理念,我們在文化交流中不分地域、種族和宗教,在尊重和主張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廣泛與世界各國開展平等的文化對話、交流與合作,迄今與世界160多個國家保持著良好的文化關系,在國際上也擁有一大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朋友和伙伴。
文化交流奉獻的是中國的文化藝術之美。文化是在歷史長河洗練下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人類的創造之美。文化交流為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搭建了彼此了解和心靈溝通的橋梁,是“美麗的事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看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民和藝術家喜愛中國文化,作為從業者、倡導和推動者,我們由衷地感到欣慰。
“十八大后,文化交流將迎來新的熱潮,中華文化將更好更多地走出去。”趙少華說,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我們深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在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文化發展和文化交流將迎來新的熱潮,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與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會更加活躍,中華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將得到大幅提升,中華文化也將產生更廣泛更持久的國際影響力。
對外文化工作將步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隨著對外文化交流在國家外交大局和國內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強化,對外文化工作的體制機制將更為順暢,頂層設計和戰略統籌將進一步強化,領域將得到更多拓展與延伸,內涵不斷深化,對外文化工作的管理政策、全球布局、項目策劃等多方面的配套協作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國際舞臺上將會出現更多中國符號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產品。近年來,我們在全球舉辦“歡樂春節”“中國文化年”等大規模文化交流活動,積極開展對外文化傳播,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不斷擴大。下一步,我們要建立更完善的組織機構,加強統籌協調和規劃指導,強化品牌的內容建設和產品競爭力,打造一批名人、名品、名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對外交流文化大軍。
特別要提到的是,隨著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將蓬勃發展,更多的中國優秀文化企業和產品將健步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相信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業、中介機構、專業創作團隊,一批內涵深厚、富有特色的文化精品,一批中國文化藝術領軍人物,將逐步登上世界文化藝術舞臺。
中外文化思想對話、交融和交鋒將更加深入、頻繁。文化交流最終是要促進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對話與溝通,獲得外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認同與尊重。近幾年我們與國外合作舉辦的“中歐人文對話”“中美人文對話”等活動,加強了中外思想文化領域的交流,取得了很好效果。今后,我們將繼續同更多的國家加強人文思想領域的對話,尋找共鳴和共同點,幫助外界更準確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從而更客觀地看待和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