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 正文
中國現當代文學積累了良好的現實主義傳統,它使得當代文學始終保持著與現實的密切聯系。但是,現實主義并不是簡單地反映了客觀現實,現實主義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種處理現實經驗的能力。當代作家應該為自己所面對的機遇感到高興,因為他們坐擁一個非常豐富的經驗寶庫,這個經驗寶庫就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經驗”。中國30多年來的現代化實踐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中國在探索一條繁榮和發展的獨特道路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人們欣喜地稱之為“中國經驗”。毫無疑問,中國經驗將為人類文明添加上精彩輝煌的一筆,也給當代長篇小說創作提供了最新鮮、最獨特的養分,為作家的突破與創新搭建起寬廣的平臺。
當代作家曾有一段時間依賴于向西方文學學習和借鑒,以此來尋求突破,這往往是以他者眼光來處理自己的生活經驗,因而缺乏自主性。這種狀況自新世紀以來得到了很大改觀,作家們力圖從中國經驗的特殊性中找到自己的敘事,作品中有很強的本土意識,包含著文學對中國社會和歷史的認知,具有較強的現實品格和人文情懷。從這些年的創作實踐看,不少作品之所以成功,正是與作家努力從中國經驗中汲取智慧和靈感分不開的。劉醒龍的《天行者》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這部小說是寫民辦教師的。民辦教師是中國教育事業在特殊階段出現的一個群體。劉醒龍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關注民辦教師,并對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中的民辦教師充滿了敬意。他懷著這一敬意寫出了中篇小說《鳳凰琴》,正是這篇小說,讓一直默默奉獻在山鄉村落的民辦教師站在了全國民眾的面前。但劉醒龍并沒有因為一篇小說的成功就滿足,他堅持不懈地關注民辦教師。通過10余年積累,他覺得自己對民辦教師有了更多的發言權,于是寫出了一部長篇小說《天行者》。如果說,他寫《鳳凰琴》主要是受情感驅使的話,到了寫《天行者》,則主要是一種思想的表達了。他通過自己的敘述,揭示出民辦教師的歷史價值:他們身上承載著延續“五四”思想啟蒙的歷史使命,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在將“五四”思想啟蒙完成得更全面、更徹底。可以說,劉醒龍以他的小說為中國民辦教師立下了一塊文學之碑,讓人們銘記住了他們的歷史功績。
中國經驗對于當代作家來說,不僅僅是提供了新的創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它為作家開辟了一塊嶄新的思考空間,它能夠為作家帶來主題、思想、風格等更深層次上的文學突破。以鄉土小說為例,鄉土小說一直是長篇小說的重鎮,已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鄉土文學傳統。這個傳統立足于農業文明的基礎之上。但是現代化讓鄉村不再成為一個自在的系統,鄉村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個時候,一些作家習慣于站在農業文明的立場上觀察鄉村的困境,但同樣來自農村的關仁山,卻對農村的新事物格外敏感,他從河北農村進行土地流轉的試驗中看到了土地復蘇的希望,并以此作為小說《麥河》的基調。當然他不是盲目地唱頌歌,因為土地流轉并沒有完全消除他對土地的憂慮。他意識到,土地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經濟上的困境,卻并不能直接帶來農民與土地的和諧關系,這種和諧關系要靠農民自身來創造。關仁山在《麥河》這部小說中試圖從幸福的角度來解答農民與土地的和諧關系,他告訴人們:農民離不開土地,不僅僅是他們要從土地里獲得糧食,還因為他們的精神和幸福感都是從土地里獲得的。《麥河》給傳統的鄉土文學帶來了新意,也是一位作家對中國經驗作出的可貴思索。
文學應該是人們心頭的一盞燈,是人們的一座精神圣殿,人們閱讀文學,更多的是期待從文學中獲得精神的力量。如果不關注現實,甚至遠離現實,就不可能成就有力量的文學。中國經驗是最具現實性的文學資源,近期的長篇小說創作帶有豐富的中國經驗的信息,這不僅使其具有更強的現實感,而且也使其具有更新鮮、更獨特的精神價值。中國經驗有可能使中國當代文學創造輝煌。
(作者系沈陽師范大學教授)